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Conference

兩天的工作坊 很有收穫 我想來分享一下心得 :)

1. 我很喜歡它看待"真實"的態度 :
"真實存在於對反立場的反覆辯證之中 並隨著每個當下不斷變動"
這樣的動力 使人不會卡在固執的信念裡 也創造了對"真實"更加了解的可能性

2. 我喜歡這個approach對待BPD病人的態度 :
"在支持系統完善+知識堅實+治療者被保障的情況下,全心投入"

Kathryn沉重地說,邊緣人格個案是最常被污名化的族群之ㄧ,
他們被視為會毀掉你生活的燙手山芋,有些臨床工作者清楚表明自己不接這種個案
在精神醫療工作者養成的整個學習環境中 似乎也充斥著 "最好跟他們保持距離"的氛圍
對於特別投入於BPD的治療中的工作者 我們也被教導審視這是否為治療師的反移情使然
說得誇張一點: 好像"他們是碰不得的 很愛碰他們的人 最好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問題"
實習的時候我對於這樣的氛圍,以及似乎必須對個案不信任和小心設防 感到失望挫敗
但越來越多的學習經驗也讓我了解到這個氛圍形成的原因
或許就像今天結束前有人提問: 台灣的心理師大多單打獨鬥 要怎麼做 DBT?
Kathryn很乾脆地回答: Don't do it! You must do DBT as a team!
.
是的 我想我們對於個案(或生命中任何事情)之所以感到害怕 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handle
個案不斷出現跳下山谷的衝動 赤身救他們, 即使不賠上自己 也會摔得粉身碎骨
但若有紮實知識和訓練 綁著堅固繩索 並有可靠團隊計算山谷高度 掌控繩索拉力...等
我想 我們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更有信心 也會對於個案的所作所為更能涵容吧 !
.
3. 我也喜歡他們的dialectical view of both clients and therapists
"接納個案的脆弱,也同時相信他們是有能力的 ;
對身為治療師的能力有信心,也同時坦然於治療師身為一個人的脆弱"
.
這應該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今天討論到的: 治療師的limits或許是一個例子
我們可能認為個案很脆弱 身為治療師應該要有充足能力解決他們的問題, 為他們多忍耐犧牲,
但個案真有我們想的那麼弱嗎?
若真正的"尊重" 是拿掉我們對自己自大全能的幻想 以及對他人自以為是的"付出"和"保護"
那麼阻礙我們用這樣的態度"尊重"人的 又是什麼呢?


以上 是蛋的心得和自我檢視 也很期待聽聽你們的心得哪 :)

btw, 我也很激賞這位凱薩琳小姐
她讓兩天的學習歷程很充實飽滿 同時也很有趣 今天的兩次中場休息 我都超想喊"安可"的啦
我想這絕對不只來自於她的演講技巧 更是來自於她對DBT深深的認同和熱情吧! :D

6 則留言:

  1. 蛋,很棒的分享。聽完兩天演講,我也看到找到team、對自己施展治療理念的認同和熱情,都是很重要的!另外,我也超佩服凱薩琳小姐不費吹灰之力就使出行為技巧,這樣的功力實在了得,相信是奠基於很多的經驗和練習。這兩天和怡文一直熱烈討論如何做行為技巧,未來若時間,也許可以找些書唸,來更熟悉行為治療的演練。

    回覆刪除
  2. 幾次聽國外學者演講,尤其是來台的國外學者,理論概念都講得很清楚,唱作俱佳(隨時都可來段示範),兼顧研究與實務;而且,對自己投入的領域,都讓人感到很有熱誠,還有對人的尊重與關懷,很棒!

    我在想,他們之所以能如此厲害,可能是理論的條理清楚聚焦,適用的範圍對象清楚,而且研究和實務密切結合,反覆參與實務,也用研究驗證;還有,似乎也看到對他們自己有所好的影響、能身體力行。

    另外,就是發現,行為治療似乎挺不錯、也挺重要的,不管是用於BPD的辯證行為治療、或是用在PTSD的延長暴露治療,行為治療都是首要的介入,也都看得到行為治療的影子。我想,在一個人想法不那麼清明時,要調整他的情緒或行為,以心理學的介入,可能就是行為治療了吧!

    雖然身為心理系學生,對行為治療學派不陌生,而且印
    象中吳老師曾請了位行為學派大師的台灣弟子來授課。不過,在醫院工作時總覺得用起來卡卡的。所以,很想對行為治療,在治療實務面上,有更多的了解,如果能有演練那更好。在短近的未來,大家若有興趣,就一起來吧!

    (yiwen~~我又懶得登錄了:P )

    回覆刪除
  3. 謝謝蛋的分享
    參加這兩天的工作坊也讓我收穫豐盛
    過程中,腦中一直浮現去年接了快一年的治療個案
    不禁想到 如果當時他是與一個DBT的團隊一起工作,現在的他會是如何? 是不是會跟現在有什麼不同?我們的治療又會有什麼不同的風貌?
    當然 這些問題是無法回答的,只能憑留自己的想像與推測

    我也感受到了講者的熱情與自信
    每個心理治療理論都存在自己的前提、看待問題(病理)的態度,當然還有相應的解法
    特別是所謂理論的hard core部分
    由於理念的不同 對臨床現象的詮釋與理解也大不相同
    例如,即使面對BPD的個案,DBT並認為移情是治療的重點或重要面向

    所有的操作與思考 應該盡可能地在這樣的架構中進行
    當在學習的路程上,綜觀群書,學習不同取向的時候
    對於結構的堅持與信任 似乎被忽略了
    往往 執行著「折衷」或「妥協」的介入方式(以及思考)
    當然,我會想到彈性的重要性
    但是,從這次的經驗中,卻也更直接而扼要的指出選擇並堅持特定的治療架構的優勢與重要性

    學到很多,也想到了更多的問題

    在結合成一個team的過程當中,成員所抱持的理論觀點與作法之間的聯繫,應該是重要且關鍵的部分

    回覆刪除
  4. 關於"堅守某個治療取向"這點也讓我有些思考:
    我們這屆學了REBT,行為治療,也一起讀了MBCT和一些精神分析的書
    實習時覺得很慶幸知道一些不同取向的概念和技巧
    發現很多治療取向的終極價值觀似乎都殊途同歸
    不同個案可以適用不同取向來formulate
    同一個案在某取向為主的前提下 也可以用其他取向來輔助
    前年去布拉格的歐洲心理學年會
    聽了一場4個歐洲(英國,芬蘭,捷克)心理師,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組的symposium
    對於他們的主張很有共鳴--"心理治療不一定要堅守某個學派
    治療師要能融匯各個治療的精神,彈性地運用在個案身上"

    但今年聽學長姐分享許多Foa的PE概念 以及這次參加研討會
    都讓我對是否堅守某個治療學派這件事有新的刺激和思考
    現在我想,或許不管是"融會綜合"或"單一堅持"的作法,都有很多各自的前題吧
    例如: 知道自己在堅持或融會的是什麼概念,
    為什麼對這個個案/治療目標要選擇"堅持"或"融匯"...等
    真是不斷的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又見山是山 又見山不是山...
    很期待再多聽聽大家的分享呀
    耶!希望能一再有新的成長 :D

    求知若渴蛋

    回覆刪除
  5. 怡文玉蓮~行為治療的課本我已經帶來放在406書櫃上
    大家都可以來"館內閱讀"喔 :)

    回覆刪除
  6. 感謝蛋蛋!
    找個時間會去把那書印下來^^

    怡文

    回覆刪除